海峽尋新存在,是因為年輕人不願再等待當局者來幫我們突破兩岸的僵局。海峽尋新是一個年輕人為自己設計的、屬於新生代的深層對話橋樑。
超越衝突的靈感驅使
2005年是海峽兩岸情勢緊繃的年代。兩岸的政治人物推出了一連串的公投、導彈威脅、煽動對立。聽到許多隔空叫陣的鼓噪,卻看不到有人在解決問題。在這大環境之下,幾位就讀於美國羅德島州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的美籍華裔大學生決定發起這個新的論壇,嘗試打開一條適合年輕人的溝通管道。「海峽尋新」論壇的命名代表著我們核心的理念:兩岸的年輕人能坦白誠實地對話、聽懂對方的需要和執著,也許能找到一些可共同努力的目標。 共同尋「新」,也是尋「心」。
我們的學生籌備團隊很幸運地邀請到著名的衝突化解和對話調解專家 Tatsushi Arai 博士。在Arai博士的帶領之下,設計出海峽尋新的七天論壇架構雛型。在競爭相當激烈的申請和面試過程後,15位青年代表(各自代表中國大陸、台灣、美國等三地區)獲錄取參與2005年的首屆海峽尋新論壇。在布朗大學和沃森國際公共事務研究所提供的寶貴場地和經費支援下,加上其他學術和研究單位的協助,成功發起了這個學生對話活動。如此由學生主辦、以校園為據點、立場中立的堅持,是我們持續走到今天,永不放棄的理念。
聽到2005年第一屆與會代表們的經驗和反饋,我們開始意識到這個活動的獨特性。海峽兩岸的年輕人從沒有過這樣的機會,能在一個安全保密、互相尊重、不受批評的環境下,刻意地去深入了解這些我們最在意、卻也是最難談起的話題。
深遠的影響
許多參與過論壇的代表(會友們),深受在海峽尋新論壇經驗到的啟發和衝擊,自然想把這樣寶貴的對話機會帶給更多人。他們的努力推動了海峽尋新過去十多年的擴展——2009年美國西部創立第一個新分部(據點於柏克萊加州大學 UC Berkeley);2011年發起香港論壇,第一次全程使用中文國語/普通話進行對話(據點香港大學);2012年發起台北論壇,把這獨特的對話模式帶回兩岸議題的中心地(據點台灣大學)。這三個論壇的發起人都是參與海峽尋新而深受感動的會友。台北、香港、美西,加上起源的美東據點——海峽尋新每年提供四次參與論壇的機會。整個系統的主導和長期策略由海峽尋新非營利組織的國際董事會負責。
自創立伊始,每年參與論壇的代表們不斷嘗試超越現況僵局,共同提出嶄新而頗富遠見的溝通橋樑。譬如2005年論壇,十五位代表在共識文件中呼籲兩岸當局嘗試開放直飛直航;2008年,代表們提出兩岸領導人面對面會談的呼籲。論壇代表們不斷扮演著兩岸未來走向的前哨。
望向未來
從2005年海峽尋新創立至今,兩岸形勢歷經數次起伏變化。今天的海峽兩岸有「來往」:頻繁直飛、大批觀光客來回、投資合作、學生交換等等,已成常態。碰觸的機會雖多,但真正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仍可惜的少。在最敏感但也是最重要的話題上 ——不論是民族尊嚴、歷史創傷、「我是誰」 的認知、最深層的身份認同——在見面時幾乎從不提起,盡量避免。海峽尋新仍然是兩岸年輕人最寶貴的(或許也是唯一的)深層對話場域。沒有對話,就不可能有和平與正義的未來。
今天的海峽尋新,一如初衷。對於兩岸未來應該要達到何種結果,我們不預設任何立場、秉持完全中立。但我們絕對堅持達到結果的過程,必須要有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坦誠對話、心比心的深層了解。歡迎你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