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寻新存在,是因为年轻人不愿再等待当局者来为我们突破两岸的僵局。海峡寻新是一个年轻人为自己设计的、属于新生代的深层对话桥梁。

STBNEarly-01.png

超越冲突的灵感驱使

2005年是海峡两岸情势紧绷的年代。两岸的政治人物推出了一连串的公投、导弹威胁、煽动对立。听到许多隔空叫阵的鼓噪,却看不到有人在解决问题。在这大环境之下,几位就读于美国罗德岛州常春藤盟校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的美籍华裔大学生决定发起这个新的论坛,尝试打开一条适合年轻人的沟通管道。“海峡寻新”论坛的命名代表着我们核心的理念:两岸的年轻人能坦白诚实地对话、听懂对方的需要和执著,也许能找到一些可共同努力的目标。 共同寻“新”,也是寻“心”。

我们的学生筹备团队很幸运地邀请到著名的冲突化解和对话调解专家 Tatsushi Arai 博士。在Arai博士的带领之下,设计出海峡寻新的七天论坛架构雏型。在竞争相当激烈的申请和面试过程后,15位青年代表(各自代表中国大陆、台湾、美国等三地区)获录取参与2005年的首届海峡寻新论坛。在布朗大学和沃森国际公共事务研究所提供的宝贵场地和经费支援下,加上其他学术和研究单位的协助,成功发起了这个学生对话活动。如此由学生主办、以校园为据点、立场中立的坚持,是我们持续走到今天,永不放弃的理念。

听到2005年第一届与会代表们的经验和反馈,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活动的独特性。海峡两岸的年轻人从未有这样的机会,能在一个安全保密、互相尊重、不受批评的环境下,刻意地去深入了解这些我们最在意、却也是最难谈起的话题。

STHK2015-01.png

深远的影响

许多参与过论坛的代表(会友们),深受在海峡寻新论坛经验到的启发和冲击,自然想把这样宝贵的对话机会带给更多人。他们的努力推动了海峡寻新过去十多年的扩展——2009年美国西部创立第一个新分部(据点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2011年发起香港论坛,第一次全程使用中文国语/普通话进行对话(据点香港大学);2012年发起台北论坛,把这独特的对话模式带回两岸议题的中心地(据点台湾大学)。这三个论坛的发起人都是参与海峡寻新而深受感动的会友。台北、香港、美西,加上起源的美东据点——海峡寻新每年提供四次参与论坛的机会。整个系统的主导和长期策略由海峡寻新非营利组织的国际董事会负责。

自创立伊始,每年参与论坛的代表们不断尝试超越现况僵局,共同提出崭新而颇富远见的沟通桥梁。譬如2005年论坛,十五位代表在共识文件中呼吁两岸当局尝试开放直飞直航;2008年,代表们提出两岸领导人面对面会谈的呼吁。论坛代表们不断扮演着两岸未来走向的前哨。

DSC_1290.jpg

望向未来

从2005年海峡寻新创立至今,两岸形势历经数次起伏变化。今天的海峡两岸有“来往”:频繁直飞、大批观光客来回、投资合作、学生交换等等,已成常态。碰触的机会虽多,但真正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仍可惜的少。在最敏感但也是最重要的话题上——不论是民族尊严、历史创伤、“我是谁” 的认知、最深层的身份认同——在见面时几乎从不提起,尽量避免。海峡寻新仍然是两岸年轻人最宝贵的(或许也是唯一的)深层对话场域。没有对话,就不可能有和平与正义的未来。

今天的海峡寻新,一如初衷。对于两岸未来应该要达到何种结果,我们不预设任何立场、秉持完全中立。但我们绝对坚持达到结果的过程,必须要有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坦诚对话、心比心的深层了解。欢迎你加入我们。